心电图的诊断作用——心电图分析原理简述

  心电图是通过重复的心动周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它是一种通过皮肤上的电极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诊疗技术。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用于评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许多心脏异常都会导致正常心电图模式的变化,包括:

  心律紊乱(如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

  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如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

  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因此心电图常被用来作为临床诊断上述疾病的依据之一。

 

  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由于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需要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医护人员需要使用心电导联线来连接心电检测设备与病人肢体,在一定时间内记录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

  心脏病发作在心电图上的显示是一个复杂而技术性的问题。心电图可以识别一些心脏病发作的显著特征。以正常传导模式为例,正常心律会产生四个实体——P波、QRS 波、T 波和U 波——每个实体都有相当独特的正常模式。

  心电图描记上的所有波以及它们之间的间隔都具有可预测的持续时间、可接受的幅度(电压)范围和典型的形态。任何与正常描记的偏差都可能是病理性的,因此具有临床意义,如:

 

特征

病理表现

P波

P波变窄:常见于房内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房性融合波。

P波变宽: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左心衰、房内传导阻滞、心房梗死等。也可能在正常人中出现。

P波增高: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横位心、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病变、交界性心律。

P波低平:常见于房性节律、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以及过度肥胖。

PR间期

PR间期延长:常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PR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房室脱节、房室间异常传导通道,以及情绪激动等。

PR间期变化不定:常见于游走性心房节律、完全性房室分离、二度I型房室阻滞等。

PR段移位:常见于心包炎、心房梗死、心房损伤、心房肿瘤和开心手术等。

QRS波群

QRS波群电压增高: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室性早搏、心室肥厚、左右束支阻滞,以及胸壁薄的成人和儿童。

QRS波群电压降低:常见于过度肥胖、肺气肿、肺淤血、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电解质紊乱等。

QRS波群时限增宽:常见于心室肥厚、室性早搏、室性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以及受心肌抑制药物影响。

QSR波形态变化:常见于多源或多形性室早、房早或房性心室颤动(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并行心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等。

 

ST段

ST段抬高:常见于超急性期或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室壁瘤、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等。

ST段压低:常见于慢性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室肥大、心房肥大等。

 

T波

T波高耸: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脏炎症、电解质紊乱等。

T波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手术后、电解质紊乱、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脑卒中等。

T波宽大:常见于高钾血症、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脑卒中等。

T波低平:常见于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等。

 

U波

U波增高:常见于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等。

U波倒置:常见于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等。

 

QT间期

QT间期延长:常见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心肌炎、心肌梗死、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脑卒中等。

QT间期缩短:常见于先天性短QT综合征、药物引 起的QT间期缩短、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QT间期变异:常见于心脏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心脏传导组织病变等。

 

 

据以上不完全举例可知,根据心电图可以做出许多诊断和发现,总的来说,诊断是根据模式进行的,但心电图应像所有诊断测试一样在患者的背景下应用,具体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首页    行业资讯    心电图的诊断作用——心电图分析原理简述
创建时间:2024-03-06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