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电双频指数,脑电波的简单介绍
脑电波是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当我们清醒的时候大脑皮层非常活跃,当我们睡着或者麻醉之后,大脑皮层活动模式改变。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应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工具,其主要是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状态以及镇静信息。简单来说,在手术当中,患者全麻后会进入沉睡无意识的状态,BIS指数监护仪通过收集脑电波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则反映了患者的意识水平。BIS值可以分为以下等级
· 100-代表完全意识状态,病人醒着
· 75–9,清醒,患者对正常声音的反应
· 60-75,中等镇静作用,高声命令或轻微刺痛/摇晃有回应
· 40-60,深层镇静,清醒可能性很小,对声音刺激无回应
· <40,全身麻醉,爆发性抑制,意识丧失
· 0-平线脑电图,代表完全没有脑电活动状态
脑电双频指数与脑电波的关系
EEG是大脑活动的信号,而BIS技术将EEG的原始信号收集起来,干扰信息摒弃不用,然后将这种信号解释成人们能够看的懂的信号。
BIS最初是用来作为手术间的辅助监测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重症监护中对于量化镇静剂使用,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预测以及睡眠深度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如何使用BIS设备进行测量
通常,BIS设备都有一个BIS模块监测仪,信息收集器,传感器连接线,转接线。在进行BIS监测时,我们会先将一次性无创脑电极片黏贴到额头,在黏贴之前,必须用酒精擦拭前额相关位置并晾干。这是因为皮脂等黏着物会干扰信号收集。
在前贴电极片之前需注意电极片不是按顺序进行编号,在黏贴时需要注意对应编号。前额晾干之后,将标有1的电极片黏贴到前额中央鼻根上方5厘米处,1号电极片上的向下箭头指向鼻子。然后将4号电极片贴在眉毛上方,3号电极片贴在太阳穴与眼睛齐平。2号电极片自然而然的黏贴到1与4号电极片中间。为保证黏贴稳固,需对每个电极片单独按压5秒左右,然后将传感器卡舌插入接口电缆。在已经设置好的监测仪,在10-30秒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监测数据出现在显示屏上。对于长期重症室患者,脑电极传感器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以确保其牢固地附着在皮肤上,并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注意事项:
测试环境要求:24~26°,湿度50~55%,湿度过高过低会导致电击贴不牢;温度过低时,患者寒颤容易导致肌电干扰;温度过高时,由于病人出汗,容易影响电极的粘附。
避免2个电极部位的导电膏粘一起,以免行程电桥。
定时记录BIS值,以及时发现病人意识的变化趋势,防止镇静过深或过浅。
定期检查BIS电极片的位置和固定情况,保持病人额头干燥,防止出汗、油脂等影响测。
通常BIS电极片可以连续使用24小时。如果中途不显示数值,可以在电极上涂抹少量的耦合剂,以促进信号传导。
双谱指数的监测可以在保持深睡麻醉,保证手术途中不会醒过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麻醉药的使用,并防止麻醉药物过深和在全身麻醉时中途醒来而形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实际上,FDA在1996年建议使用BIS来监测麻醉深度,以减少术中苏醒的发生率。同时,由于麻醉深度相对适中,它还可以使患者更快地苏醒,减少了麻醉后恢复时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了成本。同样BIS也有其局限性,如阿片类药物会引起BIS无法识别的意识深度变,使用N2O或氯胺酮时,BIS无济于事以及无法预测手术中的刺激对病人意识清醒的影响,同时,老人与儿童因为其年龄、大脑的功能及结构的差异,所以BIS的监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对BIS算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以提高其性能并减少伪影的干扰,但其结果仍然会受到影响。电气设备,特定的临床状况,异常的EEG模式和神经肌肉阻滞剂(NMB)都有可能会干扰BIS监测。